
长剧大咖跨界 制作精致化 微短剧逆袭成新“视”力
郭靖宇:探讨行业三大病症 长期主义良方何在? 初心榜 2025年10月11日 10月10日上午,第八届初心榜青年视听展在京盛大开幕,行业领军人与本年度最优秀长中短剧创作者齐聚一堂,共话未来。 在以“行业领军人·年度之答”的主题演讲中,诸位嘉宾聚焦产业变革、内容坚守与投资逻辑、短剧产业等,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与实战智慧。为完整呈现这一思想盛宴,现将各位嘉宾的演讲全文逐一刊发,以飨读者。 长信传媒董事长郭靖宇先生从IP的生命力出发,探讨如何让内容跨越时间,真正“活”下去。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: 长期主义,让IP活得久,而不是火一下 演讲者:长信传媒董事长 郭靖宇 长期主义是指“优先考虑可持续价值创造的思维方式”,听起来很简单,却是我用无数个不眠之夜,并经历数次濒临绝境的教训,以及些许微不足道的成绩,而换来的核心信念。 今天是行业的盛会,我太太告诉我要多说好话,别得罪人,但这好像不符合我的性格,也不能满足青年人相聚在一起想听到的,真实的声音。好吧,先展开一轮批评与反思,不针对任何个人与平台,探讨一下行业的三大病症。 病症之一:流量鸦片症 这病已经有些年头了,从多年前的“大IP+小鲜肉=流量密码”的时代开始,经历了很多次打脸惨败,不但没见好,而且有越发严重之势。那段黑暗期,我们团队一度整年都没有戏能够立项成功,很简单,既不买网红大IP,又不请流量大明星,根本没人瞧得上我们的作品。即便看在面子上,有戏过会,也谈不上价,我非常能理解,因为市场一度已被流量逻辑绑架。 当然了,我是个老导演,几经风雨,手艺还在,所以在艰难的时候,还是有人找我干活的,他们会先说已经磕下了Top前几的大IP,然后又说可以去磕谁谁谁、谁谁谁来演,我都非常礼貌的拒绝。我其实一直在想这个“磕”字是什么意思,可以理解为不懈的努力、反复的沟通、艰难的谈判,但,直接看那个字,它就是磕头的磕。 靠磕头作揖,凑齐了市场认可的因素,再请别人组织开工干活,交差后分钱走人,我觉得这种人不配叫制片人,最多算是个码盘子的,或者叫流量乞丐,身在影视制作业,不发觉内部的能动性,而向外界磕头乞讨,不是乞丐又是什么?但这种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吃得开,因为市场曾经只追求数据华丽,而忽视了创作。 《道德经》有言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”,我们不能过度追求缤纷的色彩,嘈杂的音调,会使得创作失聪、失明。 病症之二:路径依赖症 平台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KPI,不敢鼓励创新,不接受有挑战的创作,不信任有深度的作品,而是一味的复制所谓的爆款,按照爆款的路径追题材,追网文IP,追演员,追导演,产生大量定制路径的剧本、定制路径的摄制、定制路径的表演,甚至是定制路径的宣发,结果又如何?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,这个也是病,得治。方子很简单,让好创作去承担你们的KPI,网文IP我就不枉论了,我可以肯定的是,很多当红明星之所以红,是让他红的那部剧的好编剧,好导演,好摄影,好造型等等一系列创作者联手打造出来的那个好角色成就了他,他只是个受益者,他担不起你们期待的KPI,而且很有可能会不堪重负,彻底崩塌。 病症之三:短视收割症 表现为根本不考虑IP的长远开发,也不考虑流量明星的未来,只要能签约,只求火一下,无视拍摄质量,漠视文化责任。这个病比较小众,因为它的前提条件是要拿到合约,但这个病对行业的伤害很大,它最终会让观众远离我们,让明星的粉丝恨我们。这个病基本上是利益带来的,当参与者全员麻木,丧失底线,拍出来的戏就只能用荒诞二字来形容了。 综上所述,只求火一下,等于速死症,不可取也。 那么IP如何才可长生?长期主义的良方何在?我也在思考,在以古鉴今,向经典取经的学习过程中,体会有三: 一,学《愚公移山》,不图一时之快,不贪一时之利,以“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”的信念,以锲而不舍、代代相传的坚持,去培育IP、塑造IP、延续IP……我们的四大名著,从来不是写成即爆的畅销书,而是五千年文明底蕴的沉淀,数百年前成书,之后又历经一代代表演者、说书人的传播演绎,更有文坛巨匠、思想大家、政治人物的多次批注与解读,不断挖掘文字背后的历史深度与哲学价值,才成就了如今跨越时代、深入人心的文化影响力。 我们这一代影视工作者是幸福的,因为短短的一百年,影视就成为了影响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艺术门类,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,我们应该考虑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故事,像《西游记》影响我们这个行业一样,我们创作的故事,能不能在五百年后影响子孙后代。